fbpx
國際藝壇中人聚首柏林,出席勞力士創藝推薦資助計劃慶典

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大師和藝壇領袖聚首一堂,參與藝術週末及其他精彩活動,掀起2016至2017年度勞力士創藝推薦資助計劃(Rolex Mentor and Protégé Arts Initiative)的高潮,同時向第八屆勞力士創藝推薦資助計劃的藝術大師和藝術新秀致敬。

 

▲來自印度的門生查譚雅亞.塔姆哈尼(Chaitanya Tamhane)在奧斯卡得獎導演艾方索.柯朗新片《Roma》的拍攝場地墨西哥逗留了一個月。對柯朗而言,他的經驗就如一條雙行道。「經驗就是,每當分享知識,雙方也會受益」,柯朗一直對其門生的印度古典音樂新片給予意見。塔姆哈尼的首部電影《我要真…審訊》(Court)更代表印度角逐2016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因藝壇蓬勃繁榮而聞名的柏林,2018年2月3日雲集世界各地的著名藝術家和藝術工作者,攜手慶祝2016至2017年度勞力士創藝推薦資助計劃的導師和門生在過去一年的創作成果與豐富交流。本屆創藝推薦資助計劃圓滿結束,成功將七門藝術的年輕新秀與藝術大師結為師徒。勞力士明白世代傳承藝術知識的重要性,因此在15年前推出這項計劃,致力提升卓越表現和個人成就。勞力士藝術週末是慶祝活動的一大盛事。於2018年2月3日及4日,品牌將舉行一連串的公開活動,並由分別來自建築、文學、電影、音樂、視覺藝術、戲劇和舞蹈界的導師大衛.奇普菲爵士(Sir David Chipperfield)、米雅.柯托(Mia Couto)、艾方索.柯朗(Alfonso Cuarón)、菲力普.葛拉斯(Philip Glass)、瓊.喬納斯(Joan Jonas)、羅伯.勒帕吉(Robert Lepage)及歐漢.納哈林(Ohad Naharin),與各自的門生共同展示於過去一年互相切磋的成果。

 

 

勞力士藝術週末將於柏林四大文化場所—德意志劇院(Deutsches Theater)、柏林畫廊(Gemäldegalerie)、柏林國立圖書館(Staatsbibliothek)及室內劇院(Kammerspiele)舉行,活動包括各項表演、展覽、裝置、朗誦會、放映會和三場世界首演,以及由哈佛教授洪米.K.巴巴(Homi K. Bhabha)主持的藝術教育研討會。上述活動由德國導演、戲劇及節日總監斯特凡.施密特(Stefan Schmidtke)全力策劃。

 

公眾亦可出席2月5日在柏林國立歌劇院(Staatsoper Unter den Linden)舉辦的閉幕典禮,當日大會將以專題演講和電影,活現導師與門生於過去一年的交流合作。典禮結束前,品牌亦會公佈2018至2019年度創藝推薦資助計劃的導師和門生名單。

 

 

勞力士公益慈善部主管麗蓓嘉.艾爾文(Rebecca Irvin)表示:「柏林是著名的藝術新星搖籃。在此歡迎近二百名勞力士藝術界成員,包括今昔的導師和門生、顧問、提名人,以及來自柏林以及其他地區的數百名藝術愛好者,實是最佳不過的選擇,他們將親睹來自不同世代和文化的藝術家,彼此間的豐富交流。勞力士珍惜每分每秒,而藉著這種合作關係,導師和門生共度的時光,將充分反映在他們的藝術作品之中,觸動人心。」

 

20162017指導年的回顧:

建築

來自英國的建築導師大衛.奇普菲爵士及其瑞士門生西蒙.克雷茲(Simon Kretz)未有選擇一同設計大樓,而是決定以倫敦肖迪奇(Shoreditch)的主教門貨場區(Bishopsgate Goodsyard)作為研究個案,開展一個有關負責任城市設計的理論計劃。他們比較瑞士與英國的規劃過程,發現城市規劃對自然和社會形態產生著深遠影響,亦會改變我們對生活及環境的看法。研究結果將於2018年輯錄成書。

 

西蒙.克雷茲,Simon Kretz,瑞士) 由大衛·齊柏菲導師(英國)挑選。34 歲的瑞士建築師、都市規劃師兼研究員西蒙·奇斯,以擅長不同規模的設計 著稱。2008年,他在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建築系獲頒碩士學位。兩年後,他合作成立姬絲汀娜妮達與西蒙奇斯建築師事務所(台譯克莉絲蒂娜奈特與西蒙克雷茲建築師事務所(Christina Nater und Simon Kretz Architekten GmbH)。2014年, 他成為基斯頓薩利斯基與西蒙奇斯建築師事務所(台譯克利斯蒂安薩萊夫斯基與西蒙克雷茲建築師事務所(Christian Salewski & Simon Kretz Architekten GmbH)的創辦 人。奇斯亦在瑞士多間著名學府擔任講師。

 

舞蹈

門生朗迪薇.柯莎(Londiwe Khoza)一直接受古典舞蹈訓練,參與本年度創藝推薦資助計劃後,她移居特拉維夫,深入認識歐漢.納哈林的巴舒化舞團(Batsheva  Dance Company)。她從未試過在沒有鏡子的情況下排練,促使她重新思索對舞蹈的理解。柯莎嘗試以納哈林所創的「嘎嘎」(Gaga)舞姿即興表演,不論是身體、情感和精神上,她指這些經驗也令其舞蹈及生活有所轉變。納哈林指:「我看到朗迪薇放開懷抱。 她學會了在跳舞當刻全情投入,憑直覺舞動身軀。」

 

朗迪薇.柯莎,Londiwe Khoza,南非) 與導師奧哈.勒赫林導師(以色列)。

 

電影

來自印度的查譚雅亞.塔姆哈尼(Chaitanya Tamhane)在墨西哥逗留了一個月,現身奧斯卡得獎導演艾方索.柯朗新片《Roma》的拍攝場地。「我明白無論您昔日的成績有多驕人,又或您可動用很多資源,事情也不會特別輕易⋯⋯唯有做喜歡的事,抱持理想和信念, 才能讓您應付自如。」對柯朗而言,他的經驗就如一條雙行道。「經驗就是,每當分享知識,雙方也會受益。」柯朗一直對其門生的印度古典音樂新片給予意見。塔姆哈尼的首部電影《我要真…審訊》(Court)更代表印度角逐2016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來自印度的查譚雅亞.塔姆哈尼(Chaitanya Tamhane、圖左)在墨西哥逗留了一個月,現身奧斯卡得獎導演艾方索.柯朗(Alfonso Cuarón)新片《Roma》的拍攝場地。

 

文學

憑藉對嚴肅文學的熱愛以及身為葡語國家公民的共同經歷,莫桑比克作家米雅.哥圖和其巴西/阿根廷門生胡利安.福克斯(Julián Fuks)於過去一年建立了親厚的友誼。擁有逾三十部著作的柯托表示:「寫作靈感總是向我湧過來,再隨心抒發。」相反,福克斯總是對一字一句猶豫不決。福克斯說:「他鼓勵我放鬆一點。」柯托則說:「我也在向他學習何時應該停下來思考。」

 

莫桑比克作家米雅.哥圖和其巴西/阿根廷門生胡利安.福克斯(Julián Fuks)。胡 利 安·福 克斯 (圖左)身 兼 數 職,包括 作 家、評論 家和 翻 譯 家。在 聖保羅大學(Universidade de São Paulo)取得碩士學位後,其作品深受好評。迄今為止,福克斯已出版五部著作,當中最新出版的小說《抵抗》(A resistência),他稱之為最重要的作品,憑藉語言的精確和抒情的風格而備受讚譽。

 

音樂

美國作曲家菲力普.葛拉斯將他的畢生智慧向其秘魯門生寶芝.佐佐木(Pauchi Sasaki)傾囊相授。除了音樂,葛拉斯還向她闡釋音樂家和作曲家要事業成功所需的策略及知識領域。佐佐木是造詣甚高的小提琴手、作曲家及多媒體表演藝術家,她指:「每個細節也教會我很多,發人深省。」過去一年,佐佐木陪同導師在日本和荷蘭等地欣賞老師的作品,其中包括兩場首演。她表示:「他投身於多個計劃,豐富多元。」

 

寶芝.佐佐木(Pauchi Sasaki,秘魯) 由菲力普.格拉斯導師(美國)挑選。34歲的秘魯小提琴家、作曲家和多媒體表演藝術家寶芝.佐佐木,熱衷於探索不同音樂 風格,亦涉獵多個領域。她於密爾斯學院(Mills College,美國加州)電子音樂及記錄媒 體藝術課程畢業,為電影、影片、舞蹈、戲劇、裝置藝術及特定場地作曲,並善於應用新 科技。

 

戲劇

門生馬蒂亞斯.翁彼雷斯(Matías Umpierrez)與加拿大戲劇藝術家羅伯.勒帕吉的交流,促使二人衝破媒體的界限。擁有四十多年經驗的勒帕吉,既是頂尖的表演者,亦是非傳統戲劇的創作者,他向年輕藝術家翁彼雷斯傾囊相授,同時從他的身上獲取靈感。是次合作橫越三大洲,內容豐富,包括討論、與其他藝術家會面以及觀賞表演等,而最重要的是對自己的作品加以反思。翁彼雷斯親證勒帕吉同時參與世界各地的不同項目,獲益良多。

 

馬蒂亞斯.翁彼雷斯, Matías Umpierrez,阿根廷及西班牙) 由羅拔.利柏殊導師(加拿大)挑選。馬提亞斯.安佩雷斯以具有實驗性質、結合戲劇和視聽藝術的「新科技」作品見 稱,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列卡度羅哈斯校長文化中心(Rector Ricardo Rojas Cultural Center)開發了多個創新計劃。自2014年起,他一直指導並策劃由他創辦的歐美國際編劇節(Festival Internacional de Dramaturgia Europea + América)。

 

視覺藝術

紐約表演及錄像藝術家瓊.喬納斯欣然接受勞力士的邀請,指導越南年輕藝術家潘濤阮(Thao-Nguyen Phan),她說:「我喜歡結識年輕的藝術家,了解他們在這個動盪艱難的時期有何憂慮。」潘濤阮積極協助喬納斯準備裝置,甚至與她一起公開表演。門生潘濤阮對喬納斯的「非凡重塑能力和嶄新創作」讚嘆不已,更指自己與喬納斯的相遇猶如「命中注定」,「這是一段長久的關係⋯⋯此次計劃對我的創作生涯帶來巨大支持。」

 

視覺藝術:潘濤阮(Thao-Nguyen Phan,越南) 由鍾.祖娜絲導師(美國)挑選。28歲的潘濤阮將繪畫、影片、表演和裝置藝術互相結合,不斷突破當代越南藝術的界限。 在取得芝加哥藝術學院繪畫及素描碩士學位後,除了以多媒體藝術家身分創作之外, 她還與其他藝術家創辦藝術家團體「藝術勞工」(Art Labor),致力開發惠及當地社區 的藝術計劃。

 

勞力士與慈善事業

勞力士的慈善計劃建基於創辦人漢斯.威爾斯多夫(Hans Wilsdorf)的創建精神,他視貢獻社會為己任,並致力支持不同機構及人士,為創造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同時啟發新一代。四十多年來,勞力士一直走在企業慈善事業的前沿,品牌自1976年設立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Rolex Awards for Enterprise),致力支持在科學及環境方面進行突破創新工作的人士。勞力士創藝推薦資助計劃是公司的第二大慈善項目。此計劃於2002年面世,旨在進一步推動全球文化的發展。

本計劃致力找尋世界各地甚具天賦的年輕藝術家,並安排他們與藝術大師結為師徒,接受為期一年的指導,同時攜手創作。勞力士亦秉承支持卓越、優質和表現的傳統,讓藝術新秀有充足時間學習、創作及成長。本計劃自十五年前推出以來,一直驅使不同世代、文化和領域的藝術家增進交流,確保世界各地的藝術傳統得以代代相承。

下列的全球50名傑出藝術家合共擔任50名門生的導師: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約翰.巴德薩里(John Baldessari)、達哈.班.哲倫(Tahar Ben Jelloun)、崔莎.布朗(Trisha Brown,已故)、派提斯.夏侯(Patrice Chéreau,已故)、安娜.德瑞莎.姬爾美可(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奧立佛.愛利亞森(Olafur Eliasson)、布萊恩.伊諾(Brian Eno)、漢斯.麥努斯.安森柏格(Hans Magnus Enzensberger)、威廉.佛塞(William Forsythe)、史蒂芬.佛瑞爾斯(Stephen Frears)、吉爾伯托.吉爾(Gilberto Gil)、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彼得.霍爾爵士(Sir Peter Hall,已故)、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蕾蓓卡.洪(Rebecca Horn)、阿尼詩.卡普爵士(Sir Anish Kapoor)、尤里.季利安(Jiří Kylián)、林懷民、唐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華特.默奇(Walter Murch)、米拉.奈兒(Mira Nair)、尤蘇.安多爾(Youssou N’Dour)、潔西.諾曼(Jessye Norman)、馬田.史高西斯(Martin Scorsese)、妹島和世(Kazuyo Sejima)、彼得.謝勒(Peter Sellars)、阿爾巴羅. 西薩(Álvaro Siza)、渥雷.索因卡(Wole Soyinka)、茱莉.泰摩(Julie Taymor)、 勅使川原三郎(Saburo Teshigawara)、凱特.霍克(Kate Valk)、馬里奧.巴爾加斯. 尤薩(Mario Vargas Llosa)、羅伯.威爾森(Robert Wilson)、張藝謀與平夏斯.祖克曼(Pinchas Zuker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