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Jaeger-Lecoultre製錶三部曲】之首部曲:決定精準度的游絲

鐘錶中負責控制走時穩定性的擒縱系統中,有個關鍵元素,那就是「游絲」(Balance Spring),它的重量約為1毫克,厚度為0.03毫米,可說是鐘錶中最細小,但卻又扮演極其重要的身分。小小的游絲百百種,有不同材質、形狀以及長度,從最早的扁平式游絲開始,經歷寶璣式上繞游絲,再到極高端的圓筒形、球體形以及半球體游絲。游絲與擺輪的連結就宛如機械錶的心臟,地位不言而喻。

 

Breguet式游絲,又稱為雙層游絲,將游絲頭向上方內彎,以增加等時性。

 

這裡簡單說一下游絲的運作方式,其以螺旋狀環繞12到15圈,內端連結著擺輪軸心,外端則是依附著擺輪夾板。當走時輪系傳遞力量給擺輪時,會使它朝同方向運轉,透過游絲收放才得以讓擺輪左右來回轉動。如此一來產生等時性,機芯之所以能計算時間的關鍵,就如同時鐘內的鐘擺(Pendulum)。但是游絲也有剋星──地心引力。當游絲頭朝下時,游絲的形狀會縮小;游絲頭朝上,整個游絲就會被地心引力撐大,變形的游絲頭會影響到走時精準,但Jaeger LeCoultre的圓筒形(Cylindrical)以及球體形(Spherical)游絲卻不易受到地心引力的影響,就來看看這兩項獨特游絲。

 

Duomètre Sphérotourbillon中的圓筒狀游絲。

 

圓筒形游絲(Cylindrical Balance Spring)
如果說到圓筒形游絲可以回溯到航海鐘時代,在那個大航海時代,歐洲列強紛紛要尋找殖民地或貿易據點,如果時鐘走時失之毫米,往往使船行距離差之千里,因此「準確」是相當重要。尤其在日夜溫差大以及波浪起伏劇烈的海上,在如此嚴苛環境下傳統平面式游絲容易變形,無法維持既有的等時性。這項問題在英國製錶師John Arnold於1760年代發展出圓筒型游絲後有了解答。

 

Duomètre Sphérotourbillon腕錶
鉑金錶殼,錶徑42毫米,時、分、小秒針、24小時制第二地時間、日夜顯示、陀飛輪、雙重動力儲存顯示,389手動上鍊機芯,圓筒形游絲,動力儲存50小時,藍寶石水晶玻璃鏡面及底蓋,鱷魚皮錶帶,限量75只,參考售價NTD 9,200,000。

 

圓筒形游絲每圈游絲跟圓心等距,加上立體結構,不像傳統扁平游絲一樣容易變形,有著更好等時性,不過由於圓筒形游絲需要投入大量技術以及資金成本,也是目前在腕錶上不易看到的原因。而Jaeger-Lecoultre能夠自行製造游絲,加上擁有1200多枚機芯、400多項專利的加持,是少數勇於挑戰這項技術的勇者,圖中這款Duomètre Sphérotourbillon腕錶所搭載的382手動上鍊機芯就採用圓筒形游絲。

 

積家球體狀游絲,更不易受地心引力影響而變形。

 

球體形游絲(Spherical Balance Spring)
除了圓筒形游絲外,積家最為錶迷所津津樂道的游絲為球體形游絲,其誕生於2013年的Gyrotourbillon 球體陀飛輪3號中。顧名思義,它長得就像一顆球,即使被強大的地心引力向下拉扯,它的形狀有不會變形得太誇張;換句話說,它是最有能力維持完整形狀的游絲,也就更能維持精準,這是自從游絲誕生以來不變的道理。從這點來看,積家發明的球狀游絲從最根本的角度提升一件計時器最根本的問題,可謂當代創舉。

 

球型陀飛輪3號180周年紀念版腕錶
鉑金錶殼,錶徑43.5毫米,時、分、晝夜顯示、24小時制時間、單案把計時、球行陀飛輪,積家176手動上鍊機芯,球體形游絲,藍寶石水晶玻璃鏡面及底蓋,防水50米,皮革錶帶,限量75只,參考售價NTD15,200,000。

 

球體形游絲演進到現代,基本上等於是與球體陀飛輪系列綁在一起。在球體陀飛輪框架中,置入球形游絲,兩者的搭配除了需要高超技術性外,視覺上的美感也令錶迷大為驚嘆。到了球體陀飛輪4號後,推出半球形游絲載於179手動上鍊中,以碗狀樣貌示人,搭配專利弓字形Gylolab擺輪,縮減體積,同時游絲仍然具有球性特質,精準度沒話說!

 

搭載於球體陀飛輪4號中的半球形游絲,能減少機芯體積,同時維持高度精準性。

 

 

Reverso Tribute Gyrotourbillon球型陀飛輪4號
鉑金錶殼,錶徑51.3X31毫米,正面:時、分、秒、晝夜顯示、球型陀飛輪/背面:24小時制第二時區,積家179型手上鍊機芯,半球體形游絲,藍寶石水晶玻璃鏡面,鱷魚皮錶帶,限量75只,參考價NTD 9,9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