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錶語時事】拓展市場好嗎? 從吳寶春事件反思鐘錶界

這幾天麵包師傅吳寶春所發表的爭議論述相信起因於「商業」考量,為了拓展市場而打破自己的原則,用詞刻意討好中國,尤其是「中國台灣」這樣的稱呼,傷了許多支持他個人,或是喜愛他做得麵包的支持者。或許是大環境的關係,令他身不由己,但也因此更能呈現出那些維持初心理念者的難能可貴。吳寶春為了拓點所做得「犧牲」或改變,在鐘錶界似乎也有類似的情形發生…。

 

2010世界麵包大賽冠軍吳寶春。Photo Credits: 吳寶春麵包官方臉書。

 

鐘錶品牌倒不太會遇到「政治」麻煩,反而是為了擴展市場而刻意做出一些與品牌毫無關聯的設計、圖案,或是請來相關性不大,但在當地擁有高知名度的歌手、演員或運動員作為代言人或大使,以上這些做法相信是要能與當地市場「接地氣」,讓腕錶更融入在地。假如頻率太高可能會讓一些喜愛品牌DNA的錶迷們不以為然;如同吳寶春事件,遭遇許多台灣民眾的不諒解。

 

Rolex Daytona Ref. 116500LN。

 

當然,拓展市場也不一定要放棄原則,這點我就從Rolex身上看到。旗下Daytona、Submariner等熱門款式不會為了進入中國大陸就推出特別配色,或是放上不相關的設計圖案。品牌可能透過微博、微信或優酷等平台作為行銷與宣傳管道,也是種接地氣方式,卻沒有改變原則或中心思想,依然維持精準、耐用的Rolex精神。

 

Moritz Grossmann Benu Tourbuillon腕錶,陀飛輪擁有能進行訂製的髮束掣停裝置。
德國品牌Lang & Heyne,圖為Georg系列玫瑰金款錶背,能看到精緻手工處理。
Urwerk UR-110腕錶玫瑰金款,以獨特衛星轉頭顯示小時。
Romain Gauthier腕錶錶背特色就是零件在倒角與拋光後所呈現的圓滑質感。

 

比起拓展市場的大集團品牌,許多獨立製錶往往堅持少量製作,包含Moritz Grossman、Romain Gauthier、Urwerk,以及幾天前才在台灣首次亮相的德國品牌Lang & Heyne。他們的特徵都是少量、精緻以及獨特。一般人可能很少聽過這些品牌,買得起的錶迷比例也不高,在社群媒體中更難有高度聲量與曝光度。

 



Urwerk共同創辦人Martin Frei。

 

但「量」從來不是他們所追求,而是維持製錶的熱情與創意,因此不講求擴張,而是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中,不斷精進,持續吸引既有藏家的目光,才是他們的目標。前陣子有機會訪問到Urwerk共同創辦人Martin Frei,他表示每年製造的腕錶數會固定在100到200只之間。「製作出這些「瘋狂(Mad)」的腕錶必需擁有足夠時間,使用適合且正確的方式製作,我們希望享有製錶的自由」則是他所強調的立場,詳細報導敬請鎖定《腕錶生活雜誌》No.74。

 

Rolex位於瑞士比爾的機芯製造廠,大約有2,000名以上的工作人員負責生產、組裝機芯,精準度能達微米。

 

如今,為了拓展市場是否讓吳寶春的麵包品質變調?目前還看不太出來;至於鐘錶界更不需要擔心此問題,因為「名聲很重要」!錶廠、研發中心以及工藝坊都在品牌所在的瑞士、德國或日本,皆是以細緻、精準與嚴謹著稱的國家;即便拓展市場,也能顧及數量與品質,這點同樣能以Rolex作為例子。勞力士即便擁有每年近百萬只腕錶的生產量,但品質禁得起考驗,問問週遭購買Rolex的親朋好友應該就知道了。

我們必須擔心的或許不是市場拓展下的機芯精準度下降,或是缺乏設計新意等問題,而是這些不以「大眾」作為導向的機械錶領域,真的需要發展得如此快速與廣泛嗎?相對小眾的機械錶領域,如今除了銷售數字外,還得注意諸如網路聲量(觸及數、按讚、分享、點閱數等)高低,就如同吳寶春到對岸發展所必須面對的「新問題」。是好是壞,我也說不準,就交給時間證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