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探索Grand Seiko的製錶歷程(下):機芯外的功夫

機芯是腕錶的心臟,無庸置疑,所以許多人在欣賞一只錶時往往會將焦點著重於機芯,甚至忽略了外裝零件上的功夫。然而外裝是一只錶給人的第一印象,在講究細節的腕錶世界中非常重要,某方面來說更是高級計時器理當優於一般手錶的地方。

 

Seiko首席設計師小杉修弘。

 

Grand Seiko的外型設計向來有一套屬於自己的風格,也就是包含錶殼曲線、多切面指針與時標……等九大準則的「Seiko Style」。儘管常有人以為每一只GS的長相都差不了多少,其實從1964年的57GS、1967年的44GS到現代款身上又可看出各種經不同考量而產生的設計;尤其是錶耳。Grand Seiko首席設計師小杉修弘在受訪時表示,錶耳可以決定一只錶的個性;例如今年初發表、由他本人親自操刀的9S機芯20週年紀念款,就是要利用錶耳末端尖銳的三角形切面塑造出一股「緊湊感」,讓人從外觀上感受到它「精準」的形象。相較之下,我手上戴的SBGR307錶耳曲線和緩,更加成穩。

 

Invalid slider id. Master Slider ID must be a valid number.

 

當然,無論是甚麼樣的殼形,都會以GS特有的超鏡面拋光技術處理,讓錶殼亮得像一面鏡子。這項技術我在參觀Seiko錶廠前聽過很多次,看過照片、影片也略知一二,但就好像聽歌一樣,數位檔、黑膠、演唱會現場所帶來的感覺總有不同。讓我見識GS拋光工藝的是專門製作Spring Drive與9F石英錶款的Seiko Epson,廠房內除了CNC車床,也用鍛造的方式沖壓出紮實的錶殼。做出形體後,技師會先以布輪摩擦錶殼,越硬的材質用越硬的布料,拋出來的亮度與一般錶款的亮面差不多。

關鍵在於第二階段,把研磨劑塗在貼覆砂紙的轉盤上,藉由高速旋轉的力道把金屬表面徹底磨平、磨亮,也使錶殼略為圓潤的稜線變得十分銳利。根據廠房的說法,技師在整個過程中只會磨掉表層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三毫米厚的金屬,一不小心多磨一點點便會破壞錶殼的形狀。而GS錶殼側邊流暢的平面、俐落的稜線打磨起來本就難以控制,像44GS那將四個平面交會在同一個點的複雜殼形,更是折磨人的工作,因此整座廠房僅有四名技師可操作。這些道理我在旁觀過後便能理解,想不透的是技師怎麼知道何時收手?

 

將金磚狀的時標固定在轉盤上,以鑽石刀進行拋光。

 

用「聽」的。聽錶殼接觸砂紙的聲音,判斷拋光的程度。難以想像,但這麼說也沒錯,畢竟從技師的角度並沒辦法完整見到所有打磨的位置,聽聲判斷再以眼確認,似乎是個可行的技藝。至於要如何從戰場般吵雜的機器聲音中分辨,絕對不是一般沒接受過訓練的人能夠掌握的專業。

正是這份專業,讓人手的溫度滲入冰冷的金屬零件,讓小杉修弘以及其他Seiko旗下設計師的作品閃閃發亮,讓Grand Seiko表現光影變化的日式品味持續在鐘錶產業中獨樹一格,美觀、易讀、精準。

 



白色面盤搭配藍鋼秒針可謂絕配,而指針極度逼近刻度又留有一絲空間的長度,也是一種精準的功夫。

 

探索Grand Seiko的製錶歷程(上):用光影對比出時間
探索Grand Seiko的製錶歷程(中):手工的精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