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卡地亞,時之結晶」特展於東京國立新美術館盛大展覽中

傾聽時代之聲的敏銳品味、極致追求創新精神與崇高美感,為卡地亞充滿開創性的願景;無論從過去、現在、抑或是未來的任何一個角度切入,必定都能看出卡地亞那超越時代,綿延不絕的本質。無論身處哪一個時代,卡地亞皆勇於挑戰,同時不忘貫徹始終如一的品味,並展現多元靈感的淵源。卡地亞永保新穎與革新精神,更是普世價值的實現。「卡地亞,時之結晶」展覽以「時間」為主軸,從「色彩與素材變幻」、「型態與設計」、「萬物好奇心」等三個視角出發,細細探索卡地亞引領風尚、充滿革新設計的世界。

 

「卡地亞,時之結晶」特展入口處「時之距」-神秘鐘和棱鏡鐘展區

 

人們發掘出的每一顆寶石皆是自然界之奇蹟,經過窮年累世的時間淬鍊而成,結合工匠巧奪天工、匠心獨具的卓越技術,他們從世界各地文化與自然等萬事萬物中,汲取設計靈感,最後混融結晶為卡地亞的珠寶飾品。這一切,堪稱為一幅世界縮圖,在地球與文明上超越浩瀚時空的對話。藉由卡地亞的作品,能夠自由自在地來回穿梭於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時間界線,探索隱藏在素材之中的可能性;於色彩、線條和型態上,既承繼了傳統,又屢屢在珠寶飾品界吹起新的風潮,讓眾人一窺卡地亞充滿想像之美的秘密。

 

「形態與設計」展區-使用凝固的火山灰製成的硬凝灰岩作為展示架。

 

自1989年起,卡地亞於世界各地舉辦展覽,曾三度在日本展出,分別是1995年(東京都庭園美術館)、2004年(京都醍醐寺)與2009年(東京國立博物館表慶館)。本展覽將焦點放在1970年代後的設計作品,這是過往從未被置於展示重點的部分,為卡地亞在世界展覽上的新硎初試。此次展覽共展出超過300件作品,並且與卡地亞過往歷史性作品「卡地亞典藏系列」一同展出。這些作品是映照出時代的風華之鏡,已然超越了裝飾藝術的視角,不僅提供我們考察時代的材料,更賦予我們展望未來的希望。

 

卡地亞形象大使-陳庭妮出席「時之結晶」特展,配戴美洲豹系列珠寶作品以及GUIRLANDE包款-01

 

關於會場的佈置,是由杉本博司與榊田倫之的新素材研究所負責設計。基於「舊有素材才能創造出嶄新作品」的理念,融合傳統工匠技法與最新技術,打造現代追求細緻美感的設計,塑造出漫溯洄游、意識「時」的展示空間,並獻上全新的觀賞體驗。

 

卡地亞之友-Melody一同出席「時之結晶」特展。

 

卡地亞是由路易‧弗朗索瓦‧卡地亞 (Louis-François Cartier) 於1874年在巴黎所創立的品牌,20世紀初葉由路易 (Louis Cartier)、皮耶(Pierre Cartier)、賈克(Jacques Cartier)三位孫兒繼承,開展出獨樹一幟的創作風格,構築起現代珠寶飾品的基石。他們所創出的珠寶,超越出裝飾品的單純架構,臻至稀有藝術之領域,獲得高度評價。這些都歸功於在創造性上追求超越巔峰的設計師們,以及將之付諸於形體的良工巧匠,經過切磋琢磨,持續探究最真摯的純粹元素以及耀眼光輝,實現極致之美。

 

「萬物好奇心」展區-利用巨大的環形裝置,帶領參觀者進入超越時空的好奇心之旅。

 

 

 

「卡地亞典藏」

1970年代,卡地亞下定決心,要蒐集作品並加以典藏,作為品牌歷史以及創作藝術發展的證明。廣蒐珠寶、鐘錶等有價值的作品,於1983年正式創設「卡地亞典藏」。以1860年代至1990年代打造的作品,構成如今的「卡地亞典藏」。這些典藏作品,不僅是卡地亞品牌超過170年歷史的資料文物,更是足以作為追溯19世紀末起,珠寶飾品藝術與社會進化廣泛歷史的資料,如此多采多姿的廣角範圍,映照出卡地亞長遠的創作歷史。

 

目前擁有超過3000件收藏品的「卡地亞典藏」,引來世界各地美術館的熱切注目。自從1989年於巴黎小皇宮美術館首次舉辦大規模展覽會之後,從「卡地亞典藏」系列中被選出的作品,曾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倫敦大英博物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北京故宮博物院、東京國立博物館表慶館、巴黎小皇宮美術館等世界知名的文化展覽機構展出。

 

大型「廟門」神秘鐘,卡地亞巴黎,1923年
黃金,鉑金,天然水晶,鑽石,珊瑚,黑色琺瑯,縞瑪瑙,卡地亞典藏,Marian Gérard, Collection Cartier © Cartier

 

序章      時之距

神秘鐘、稜鏡鐘

在序章,是導入「時間」之概念,將焦點置於神秘鐘以及稜鏡鐘,這是過去卡地亞在藝術性、創造性以及技術性的象徵上,最代表的作品。於技術上獨領風騷的神秘鐘,為卡地亞超越時代的品味象徵,在其所凝聚成的壯闊空間之中,上演穿梭時間的神秘技法。

 

卡地亞雙重神秘陀飛輪懷錶,卡地亞,2016年,白K金錶殼,圓珠形錶冠鑲嵌一顆凸圓形切割藍寶石,黑色半透明琺瑯覆層白K金雕紋錶盤,鍍銠精鋼劍形指針。天然水晶底座,墨玉和白K金,個人收藏。Amélie Garreau © Cartie

 

珍稀珠寶

本次展覽中的各展示空間並非採取直線式安排,而是得以相互通行來往的動線配置。其中央展區「時之距」與各展區之間,陳列出由策展人 Hiroshi Sugimoto 精心嚴選的日本古董作品,佈置出日本展獨特的文化風格。

 

COLORATURA系列項鍊,卡地亞,2018年,白K金,二十二顆共重199.02克拉的阿富汗巴洛克祖母綠圓珠,尖晶石圓珠,橙色石榴石圓珠,綠松石,縞瑪瑙,玫瑰式切割鑽石,圓形明亮式切割鑽石。個人收藏,Vincent Wulveryck © Cartier

 

1

色彩與素材變幻

本章是由各種素材和色彩觀點出發,來重新審視卡地亞的設計。舉例而言,卡地亞擅以鉑金彰顯鑽石光輝。卡地亞勇於嘗試新素材的挑戰,與新素材研究所的會場設計提案,放眼新素材的宗旨不謀而合,進而連結至未來的表現。

I. 金屬技術:鉑金、鋼、三色金、黃金

II. 雕刻技法:硬石雕刻(包含化石)、穿線、鑲嵌

III. 巧匠技藝與裝飾藝術 (琺瑯/珍珠母/翠鳥羽毛/有機材料(玫瑰花瓣,稻草等)/硬石鑲嵌)

卡地亞匠心獨運的作品,彰顯出工匠出神入化的優秀技藝。珠寶、鐘錶、鑲嵌、寶石雕琢、研磨切割等各領域的工匠,延續數個世代傳承下來的工具與技術,同時導入新技術,在專門技術的領域內,各自拓展出新世界。除此之外,卡地亞也致力於發展工匠與技術的傳承,守護面臨傳承危機的硬石雕刻、琺瑯與金屬珠粒工藝、鑲嵌花卉與麥稈等技術,並使之進化。

 

「水果錦囊」項鍊,卡地亞,巴黎,1936/63年,鉑金、白金、鑽石、藍寶石、祖母綠寶石、紅寶石,卡地亞典藏,Nils Herrmann, Collection Cartier © Cartier

 

IV.卡地亞的繽紛色表 (藍X綠/黑X綠/紅X綠/「水果錦囊(Tutti-Frutti)」/藍X紫/粉彩畫X單色畫)

20世紀初葉,卡地亞的色表開始加入豐富繽紛的色彩調和。藍色與綠色、紅色與綠色、綠色與黑色、藍紫色與綠松色等,如今已是象徵性的對比色,藉由彩色藍寶石、多彩碧璽、石榴石、沙弗萊石等各式各樣耀眼奪目的寶石來呈現。如此令人戀戀不忘的創作,是結合豐富創造力以及寶石專業學問,所加乘出的最大成果。除了以對比為特徵之外,自1990年代以後,卡地亞進一步追求更為細緻、帶有微妙差異的新色彩世界。在卡地亞的色表上,藉由藍海綠、藏紅花銅等嶄新的「單色濃淡色階」(單色的濃淡、明暗變化)以及摻入微妙差異等方式,發展色彩的漸層變幻,如此探索新色彩的視野,同時也符合社會尋求變化與穩定的路徑。

 

2 

形態與設計

本章主要是從幾個關鍵詞,像是線條與構造等本質性上的形式,來探索卡地亞作品在視覺上的先驅性。在「基本線條」和「球體」主題中,分析長年以來追求的極致美學;「新建築」和「光學」主題,則是關注凝聚濃縮在珠寶內細緻的建築性和動向。於「意料之外」主題,思考從偶然撞見美麗,將偶然之剎那具體化為設計靈感。「工業與量身訂做」主題,是將常識上認為與珠寶飾品毫不相關的元素,像是工業製品或是服飾用品的零件等,融入卡地亞作品。

 

「摘龍(プラック ドゥク)」,卡地亞,巴黎,1903年,鉑金、鑽石,卡地亞典藏,Marian Gérard, Collection Cartier © Cartier

 

I. 基本線條

卡地亞追求的美感,是透過設計,帶出素材的本質與精髓。藉由寶石的搭配組合、運用各式精湛的切割技術,構成設計藍圖,創造物體的韻律,並解放結構上的抽象性力量。線條所保有的活力,同時也為水流或裊裊煙霧等自然元素帶來了嶄新的詮釋。除此之外,在鐘錶製作上,由線條所創造出形式和份量的調和,也成為設計上的主軸。

II. 球體

卡地亞作品形塑的象徵,球體增加了設計的份量。由彩色寶石或金珠為代表,這些球體強調了珠寶如同建築般的面向,並展現了出乎意料外的魅力,讓人不禁在其中同時看見工業元素抑或是自然果實的天然美感。

III. 新建築:幾何學式/結構組合 Geometric / Organic

自20世紀初葉起,卡地亞持續研究品牌風格的主要課題 — 體積與份量。在創作上採取組合架構加上幾何的形式,與突顯份量感的構圖相互補足,繪製出對稱、平行抑或是左右不對稱等特徵性十足的建築構造。

IV. 光學(視覺效果):動作與動能/穿透性與光線

視覺嬉戲 —卡地亞向來追求現代設計的基本主題:「動向」。該如何將珠寶從靜止的狀態解放?該如何減化珍貴素材的成熟感和硬度?該如何在構圖上增添韻律感?該如何創造出速度感?——這些問題,卡地亞運用錯覺效果作為解答。精準且帶有彈性的線條、幾何形式、如鏡般的構造、顏色對比、黑與白的對比並列……等,善用這些效果的設計,產生視覺感官,帶出動態感受。

 

項鍊,卡地亞,倫敦,特別訂製,1932年,鉑金、祖母綠寶石、鑽石,卡地亞典藏,Nils Herrmann, Collection Cartier © Cartier

 

此外,天然石的內部也存在著偶然。不規則的形狀、無與倫比的色彩、寶石中的內含結晶等,只有大自然才知悉的秘密之偶然,塑造出寶石獨一無二的特質。根據不同的設計師,也會碰撞出意料之外的偶然。藉由形式、比例、非對稱等概念的相互作用,搭配各式寶石切割的技術組合,孕育出美麗動人的偶然。

V. 工業與量身打造:工業設計/量身打造主題

美麗無所不在,卡地亞致力於找出所有處所中躲藏著的美麗。從日常中比比皆是的物體中,或是從來不曾預期之處,都可能有著隱藏版的美麗。跳脫出原本設計和突顯象徵性的機能,以意想不到的次元呈現出新風貌。「LOVE手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項卡地亞精品,於1969年在紐約創作,不只傳達出雙方濃厚的愛意,明快的設計更是廣受好評。而卡地亞也大膽地從工業和高級訂製服的世界中,擷取設計靈感,翻轉世人觀看世界的角度。

 

3

萬物好奇心

最後一章,展示卡地亞設計的泉源——基於萬物好奇心所創造出的精品。路易.卡地亞站在俯瞰世界的視野,放眼所有文化與文明,蒐集美術品與各式資料。這些收藏,皆成為卡地亞設計靈感的泉源,融合各式文化、自然和時代,勾勒出卡地亞獨特且創新的設計作品。

 

I. 文化——自外部世界所汲取來的寶貴文化:(日本/中國/印度/中東/埃及/非洲/拉丁美洲)

在卡地亞長達一個世紀以上的品牌歷史中,出現了許多地名。象徵各地的形式樣態與圖紋花樣,為創作靈感帶來新鮮的刺激,並將之融合進卡地亞品牌特有的風格設計之中。從古代文明至今日文化,超越時空的好奇心之旅,將繼續勇敢航行。

II. 從自然得來的靈感——從自然主義(寫實)到抽象 (植物/群鳥與昆蟲/爬蟲類/老虎)

在1980年代導入脱蠟鑄造技術後,工匠更能活靈活現地表現出動植物的動作和生命力,吹起動植物主題之風潮,自然主義的寫實設計因此獲得發展。另一方面,工匠也進一步摸索動植物在抽象概念上的表現模式,誕生出有別於傳統主題的創新作品風格。

III. 美洲豹(Panthère——超越時間的象徵

1914年,卡地亞腕錶首次推出美洲豹系列設計,自問世以來,卡地亞的美洲豹系列風格,便成為女性與自由的象徵,映照出時代的美學。以具象、抽象的方式在二次元與三次元空間中展露美洲豹的肢體型態;素材上採用沉靜富含穩定感的鉑金和鑽石,點綴刺激感官又帶有異國風情的黃金和琺瑯,一路走來,承繼自在從容、變幻無窮的設計風格。美洲豹系列的歷史系譜,可於此展中一覽無遺。

 

美洲豹系列腕錶,卡地亞,巴黎,1914年,鉑金、粉紅黃金、鑽石、縞瑪瑙、莫列波紋錶帶,卡地亞典藏,Nils Herrmann, Collection Cartier © Cartier

 

卡地亞檔案室/路易.卡地亞的好奇心

以路易.卡地亞所收集的資料為中心,從「卡地亞檔案室」中選出作品展示。足以體現路易.卡地亞世界觀的「好奇心之屋 (Cabinet de Curiosités)」,作為超越時間的文化裝置,繼續聯結過去與未來。「卡地亞檔案室」內琳瑯滿目的精品,之所以能夠正確無誤地整理出背後資料,全都歸功於保存至今的典藏檔案資料庫。所有作品都經過個別的刻印與編號,還有手寫的訂購記錄本、庫存記錄、素描、設計圖、照片資料等,自創業時期開始,巴黎、倫敦、紐約的精品全記錄,都經過詳細的分類,加以保管。在1889年創始店遷移至現今巴黎本店所在地以來,以帳本為首等留在巴黎的記錄,幾乎是被完整地保存了下來,可說是擁有高度精確性的寶貴資料。翻開這些資料,可以得知當時訂製作品的詳細內容,以及接受訂單、販售和當時的庫存狀況,甚至可以窺見當時顧客造訪精品店的模樣。保存在檔案室中的作品設計和照片資料,數量十分壯觀。

 

「卡地亞.時之結晶」展場設計概念

結晶化

當人類察覺寶石、天然石內蘊的力量和魅力之時,也就是意識覺醒的時刻。因為不管是多麽動人美麗的寶石,動物們也絲毫不會為之所動。只有人類,能夠從耗費幾億年後結晶化的天然石中,發掘內蘊之美,並將這項美麗賦予價值。擁有美麗的石頭,等同於獲得支配萬物的力量,也在不知不覺中成為王者之印記。物質耗費年月,經歷淨化、淬鍊自身的過程,在岩層之內默默地沉睡,並一路脫俗超凡,往透明之美的方向蛻變。在這個蛻變、淨化的過程中,人類或許也能從中看見自身心靈的洗滌與潔淨。持續在地底下沈睡的寶石,只有極為稀少的一部分,供世人窺視細探那神秘的一角,與在地底下徬徨迷走的寶石邂逅。如此的裝置藝術,十分符合本次展覽會的宗旨。在會場入口有一座100年以上的巨大鐘樓,時鐘的時間是逆時針運轉,象徵著我們向前追溯物質的起源。

—杉本博司

會場佈置與結構

時間毫不間斷的流動,經年累月之下,塑出物質的型態。「時間」,是萬物的根源。基於這項原理,本展覽的會場佈置,便是以「時間」為中心概念,展開設計之旅。在地球上經過漫長年月而生成的「結晶」——寶石與貴金屬,與卡地亞品牌美學和技術浪漫邂逅,創造出珠寶作品。美麗且珍貴的素材、以世界自然為主題、充滿好奇心的設計與工匠之卓越技術,由此結出豐美果實的卡地亞,其表現的形式便是讓世人看見小巧珠寶中的「世界的結晶」。

以逆行的鐘樓向參觀者致意,走進誘往逆時循環的時間之輪。會場中心是由神秘鐘所構成的「時之距」,周圍環繞著三個主題區,分別是「色彩與素材變幻」、「型態與設計」、「萬物好奇心」,提供觀賞者藉由中心部位的「時之距」自由穿越各主題區之內。珍稀作品與古董並列放置,這是為了此日本展覽的獨有安排,將各主題區域與「時之距」連繫起來。

本展覽的設計概念——「時間」,同時也是新素材研究所設計哲學的主題背景。展區內的展示櫃,使用石頭、木頭、鏽化的鐵等素材,呈現出刻畫在地球上的成長歷史,甚至可以看見地球的運轉,讓人感受到「時間」本身的作用。另外,本展覽除了與川島織物晟坤(Selkon)公司合作,開發紡織品,作為在「時之間」黑暗中注入光芒的象徵,還在展示櫃設計中採用大塊「大谷石」的配置,這些「大谷石」是大部分日本列島還在海中的時代,因新生代火山爆發後凝固而成的凝灰岩。試著藉由這些展場佈置,挑戰創造出新空間的表現——在深沉暗黑之中發現寶石。

新素材研究所/杉本博司+榊田倫之

新素材研究所,是由現代美術大師杉本博司和建築師榊田倫之兩人,於2008年創立的建築設計事務所。他們反其道而行,鑽研古代、中世紀和近代使用的素材與技術,將其放回現代,以重新解讀與復興的方式,作為研究所的中心主旨。傳承在近代化中被逐漸忘卻的技術,並設法嘗試革新與進化。與現代全數規格化、講究表面的建築材料背道而馳,堅持採用難以駕馭、需要工匠高超技術的傳統素材。杉本博司與榊田倫之兩人確信,不追隨時代潮流,在建築上採用舊有素材的原則,才能在現代設計的世界中,開闢出最為新穎的道路。

人物介紹

杉本博司

1948年生於東京。從立教大學畢業後,於1970年前往美國,1974年起旅居紐約。其明膠銀鹽攝影作品,經過反覆修整至完善的主題概念,精緻技術的表現手法,至今仍收藏在世界各地的美術館。近年則將活動範疇拓展至寫作與設計,2008年與建築師榊田倫之一同創立建築設計事務所——「新素材研究所」。主要著作有《空間感(空間感)》(マガジンハウス)、《生苔為止(苔のむすまで)》、《現實之像(現な像)》、《藝術之起源(アートの起源)》(新潮社)。1988年榮獲每日藝術獎、2001年榮獲哈蘇相機(Hasselblad)國際攝影獎、2009年榮獲高松宮殿下紀念世界文化獎、2010年榮獲秋季紫綬褒揚勳章、2013年榮獲法國藝術與文學勳章、2017年榮獲文化功勞者等,頻獲褒揚嘉獎。

榊田倫之

1976年生於滋賀縣。2001年修習京都工藝纖維大學研究所工藝科學研究科博士前期課程後,任職於日本設計株式會社。2003年設立榊田倫之建築設計事務所。2008年與杉本博司一同創立建築設計事務所——「新素材研究所」。現為新素材研究所所長兼董事、榊田倫之建築設計事務所負責人、京都造形藝術大學兼任講師。以杉本博司的合夥建築師身份,負責許多設計工作。2019年榮獲第28屆BELCA大獎。

 

 

卡地亞.時之結晶特展

展覽地點:東京國立新美術館(The National Art Center, Tokyo)2E展廳

展場地址:東京港東京都六本木區7-22-2

參觀時間:10:00am – 6:00pm (週二休館),週五、六開放至晚間8點

一般入場券:1,600 yen (成人)

網址:https://cartier2019.exhn.jp/#p更多資訊可至展覽官網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