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改變鐘錶產業的石英革命(下)

或許是幾百年來在製錶史上所累積的傳統與堅持,瑞士鐘錶品牌對於Seiko 的Astron 沒有太過積極正面的應戰,持續維持觀望態度。等到第一批生產的6,000 只Beta 21 賣完後,便停止生產,似乎沒有意識到石英錶所帶來的巨大威脅與衝擊。根據過往資料顯示,光是在1970 年到1983年間,瑞士製錶師從1,600 人銳減至600 人,鐘錶從業人員也僅剩2萬8千人( 為之前的三分之一左右),紛紛受到這股「石英風暴」侵襲。

 

Seiko在1969年推出的首款石英錶Quartz Astron。

 

但日本人可不認為他們所量產的石英錶是風暴或危機,而是以「革命」來稱呼。從這角度來看也沒錯,因為這給了傳統鐘錶產業改變的契機。有些鐘錶品牌加強自己的核心技術,等待時機再出發;有些則是化危機為轉機,趁勢加強發展石英機芯。

 

Swatch腕錶歷史廣告。

 

其中最為錶迷所熟知的就是Swatch 手錶的誕生。當時瑞士兩大鐘錶集團ASUAG(Société Générale de l’Horlogerie Suisse SA) 與SSIH(Société Suisse pour l’Industrie Horlogère) 在1983年3 月合併為ASUAG/SSIH,也是Swatch 集團的前身。

它們使用工業化方式將手錶零件從91枚減少至51 枚大量生產,加上自產塑膠錶殼,大量壓低成本;Swatch也透過更換圖案、顏色與錶帶的快時尚模式,讓消費者不斷更換,因此僅約兩年的時間就創下250萬只左右的驚人銷售量,成功挺過石英危機。

 

Longines L6512石英機芯。

 

另外像是Longines、芝柏表也因為Astron 石英錶的誕生而持續發展原本已經相當成熟的石英機芯技術,並分別在1969 年推出超級石英(Ultra-Quarz) 的L6512機芯,以及1971年推出Cal.350機芯,其中後者的32,768振頻也成為現今石英錶的標準。

 

Rolex自製Cal.5035石英機芯。

 

甚至就連鐘錶界龍頭勞力士也在石英危機期間(1977年) 推出自製的Cal.5035與5055 兩枚石英機芯,用它們迎接Seiko所帶來的挑戰。

 

1969 Quartz Astron50週年限定版SSH023
黑色塗層不鏽鋼錶殼,陶瓷錶圈,錶徑41.4 毫米,時、分、秒、世界時間、兩地時間、萬年曆、GPS 校時和時區調整,Caliber 5X53 太陽能GPS機芯,月差+/-15 秒,藍寶石水晶玻璃鏡面,不鏽鋼鍊帶,防水10氣壓,另有橡膠錶帶,限量1,500 只,參考售價NTD 84,000。

 

Seiko Quartz Astron 在2014年被日本機械學會認證為「機械遺產」,並於2018 年被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宣布登錄為重要科學技術史資料( 未來技術遺產),有了學術官方的證明,更是替它對鐘錶史上帶來的重大意義與影響背書。

到了50 年後的今天,諸如流行於年輕族群中的DW(Daniel Wellington™) 以及Swatch 皆相當熱門,在在證明了石英錶仍持續影響著鐘錶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