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BVLGARI重新檢視「中置」的主題性—Octo Roma Tourbillon Central Papillon

當我們談論到複雜功能的時候話題很容易會過份集中在複雜功能本身,評者往往一個勁地追究它的機械結構如何設計、組裝過程如何漫長,相對地關於這項功能最終是以怎樣的面貌呈現在觀者眼前的這一部分卻多半只以寥寥數語帶過。面盤設計是使用者對一只錶最初的印象,也是未來當他購入這只錶以後最頻繁的使用體驗,不論製錶師在規劃機芯時為它安排了多複雜的功能,要完成這只錶最終他還是必須考慮到要如何將這些功能表現在面盤上的問題。

 

寶格麗BVL 332手動上鍊機芯,搭載順跳小時盤、圍繞著中心的蝴蝶分鐘指針,以及置於機芯正中央的飛行陀飛輪。

 

寶格麗的Octo Roma Tourbillon Central Papillon蝴蝶中置陀飛輪是一個能夠強迫我們思考面盤設計與複雜功能之間主從關係的好例子。解構這只錶的功能,它包含了一顆飛行陀飛輪、一個跳時視窗以及一對環遊指示分鐘的衛星式游標;這三種功能在面盤上可以有十數種編排方式,如果今天它的陀飛輪位在6點鐘、跳時和分鐘放在上半部的話我想我們也不會花太多篇幅著墨在面盤設計的部分;畢竟類似的格局市面上並非絕無僅有。然而寶格麗選擇了將陀飛輪置於錶面中央、把跳時和分鐘環繞在外圍的配置卻讓面盤設計的重要性一下子凸顯了出來,甚至應該說「將陀飛輪置中」這個錶面構圖是製錶師和設計師在發想這只錶的時候最初的靈感。至於這種配置要如何從機械結構的層面來加以實現,反而是後來的問題了。

 

置於中央的陀飛輪不僅凸顯複雜工藝,同時也凸顯與眾不同的錶面設計。

 

蝴蝶中置陀飛輪的設計最早可以追溯到Daniel Roth的Papillon蝴蝶跳時錶。當時仍為獨立品牌的DR製作了一款奇特的跳時錶款,錶款面盤的上半部覆蓋在從錶殼延伸而來的遮罩底下,跳時視窗和小小的秒針窗口就開在遮罩上,露出的下半部則標示了半圈分鐘刻度,用以指示刻度的乃是隱藏在遮罩底下一對衛星式游標。如此異想天開的顯時方式展現的是Daniel Roth身為一介製錶師品牌的創意,而這份創意隨著DR併入寶格麗旗下後也連帶成了集團的設計養分。

 

搭載中置陀飛輪的新款Octo Roma Tourbillon Central Papillon再次表現,寶格麗兼顧機械工藝與面盤設計的本事。

 

2015年寶格麗首度推出蝴蝶中置陀飛輪,當時錶款雖然沒冠上DR之名,但它上下圓邊、兩側削平的錶殼卻沿用了DR的招牌造型。這款中置陀飛輪繼承了Papillon的顯時方式,然而它移除了原有的遮罩,讓衛星游標的機構直接暴露在外,同時將正中央的秒針擴大成陀飛輪,完成了整體中置陀飛輪的格局。過去我們對Papillon的記憶往往停留在它半遮半露的構造,秒針雖然位在整個錶殼的幾何中心卻意外地不會成為視覺焦點;相對地蝴蝶中置陀飛輪開放了整個錶面,將秒針升級成更具份量的陀飛輪,完整的面盤不但讓人更容易掌握到錶頭的中心所在,陀飛輪強大的存在感也自然地吸引到了觀者的目光,讓「中置」這個主題在新款上顯得格外突出。

 

BVL 332機芯背面可見從發條盒到中置陀飛輪之間的輪系結構。

 

2021年的中置陀飛輪基本結構跟2015年相同,然而這次的錶殼卻換裝成Octo Roma的殼型;Octo Roma將Octo方正的八角造型修得較為圓潤,縱橫對稱的形狀更適合用來表現中置陀飛輪由內而外層層相套、同心擴散的配置。過去每當碰到中置陀飛輪時我們總是急著解釋要將陀飛輪置中會對其他輪系造成多大的排擠效應、外圍的顯示系統底下的齒條又應該怎麼走,但如果暫時放下這些機械結構,多花點心思玩味它的錶面本身,你會發現寶格麗在這裡展現出來的本事不只機芯而已。

 

Octo Roma蝴蝶中置陀飛輪腕錶
18K玫瑰金錶殼,錶徑41毫米,24小時跳時、專利蝴蝶指針分鐘、中置陀飛輪、錶背動力儲存顯示,BVL 332手動上鍊機芯,動力儲存60小時,藍寶石水晶玻璃鏡面及底蓋,防水50米,鱷魚皮錶帶,參考售價NTD 3,770,000。

 

更多BVLGARI相關報導
更多即時鐘錶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