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錶迷,你一定知道腕錶的心臟是機芯,機芯的心臟在於擒縱。我們就不解釋擒縱系統到底如何運作了,但不妨思考看看,擒縱叉與擒縱輪每天要接觸多少次?假設一枚機芯的振頻是4Hz,那麼它的擒縱每秒鐘就滴、答了8下,每小時28,800次,每天691,200次!換句話說,擒縱叉與擒縱輪必須堅固、穩定、耐用。然後最好,更有效率地將發條盒輸出的動力,傳遞給擺輪游絲。
所以,這擒縱到底是誰家做的?
對,勞力士專利的Chronergy擒縱裝置,也是他們自2015年發表的新一代32系機芯中非常重大的改革。
事實上32系機芯包含的創新技術很多,除了將發條盒內壁厚度縮減50%,以容納更長的發條(相較於前一代31系機芯增加了10小時以上的動力),採用降低磨損、提升效率的滾珠軸承自動盤,無懼快調禁區、可隨時調校的瞬跳日曆又實實在在地,解決了佩戴者實際操作上的麻煩。加上抵抗磁場干擾的Parachrom藍色鈮鋯合金游絲,多達14項專利。眾所皆知,勞力士不是一個時常改變的品牌,因為他們每一項技術都是經年累月研究的成果,不需要也沒必要三不五時就來個全新結構;換言之,一旦推出了新的機芯,大概幾十年都不用再動。
由抗磁鎳磷合金打造的Chronergy擒縱裝置也是如此。至少它的本質還是瑞士槓桿式結構,而這項結構從18世紀中葉發明以來已經延續了260多年,基本上該修改的地方都改得差不多了,相較於衝擊式天文台、雙衝擊、同軸、恆定動力或以一體成型的單晶矽薄片整合擺輪、游絲、擒縱叉⋯⋯等等擒縱機制,更加簡單、成熟、穩定,更適合大量生產。若問今日鐘錶產業有哪一項機械結構可以擁有99.9%的市佔率,槓桿式擒縱就是。當然傳統的槓桿式擒縱還是有缺點──效能,也就是當發條的動力傳到了擒縱輪,必須先經過擒縱叉這個「中介者」,才會傳送給擺輪。就好像如果你跟鄰居借根蔥還得透過樓下警衛,肯定不比直接去他家門口來得快。
但,別誤會,勞力士Chronergy擒縱裝置還是有擒縱叉,只不過他們將傳統擒縱叉的角度稍微偏移了一些,成為我們所見「歪一邊」的樣子。這個樣子不僅增加了擒縱叉末端與擺輪軸心的距離,也同時增加了擒縱叉的「施力壁」長度,提升整體的槓桿效應。簡單來說就是讓擒縱叉用更輕鬆的動作,完成與擒縱輪之間一擋一放的機制。而擒縱叉上厚度減半至125微米的紅寶石、用LIGA(光刻電鑄模造技術)製作的鏤空擒縱輪,又進一步輕量化、降低慣性,減少動力消耗。根據勞力士的官方說法,種種創新設計比起傳統槓桿式擒縱提升了15%的效率。
如今32系機芯已推出3230(三針)、3235(三針日期)、3255(三針日期星期)、3285(兩地時間日期)等多款型號,勞力士也將這幾款機芯逐年搭載到旗下各系列錶款之中。無論他們具備什麼功能,都搭載著Chronergy擒縱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