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itz Grossmann錶廠探秘】(一):旅程 通往最高水準

「我們是真正的製錶品牌,我們完成了自行研發的作品,我們的機芯零件有90%都是自製,我們嘗試將Moritz Grossmann的歷史融入腕錶之中,我們也確實採用傳統工藝達到最高的品質。」Moritz Grossmann創辦人暨執行長Christine Hutter說道。

 

Moritz Grossmann創辦人暨執行長Christine Hutter

 

儘管只有短短一段話,其實已清楚說明了這個以十九世紀德國製錶大師Moritz Grossmann為名的高端品牌,究竟何以出眾。這位大師的傳奇始於1854年,當他在德國製錶重鎮格拉蘇蒂(Glashütte)設立工坊的那一年。在此之前,Grossmann已經接受了多年鐘錶教育,並遊歷德、英、法、瑞典、丹麥及瑞士等國,獲得豐富的經驗。1866年,Grossmann撰寫的論文《自由的錨式擒縱》獲得了英國鐘錶研究院大賽第一名;1876年,他當選了皇家薩克森州議會代表;1878年,在好友 Ferdinand Adolph Lange的支持下,Grossmann於格拉蘇蒂成立了德國第一所製錶學校,透過他制定的課程大綱及教育系統,強化整個德國鐘錶產業的基礎。2008年,在東西德合併、產業復興後建立的格拉蘇蒂鐘錶博物館,正位於這所學校創辦的地方;而走進大門看見的第一個畫面,就是Moritz Grossmann的人像。同年,由Christine Hutter以這位大師之名創建的鐘錶品牌,正式誕生。

 

1878年製錶大師Moritz Grossmann於格拉蘇蒂成立了德國第一間製錶學校,培育無數製錶師。今日格拉蘇蒂鐘錶博物館的所在處,正是這所學校最初創辦的地方;而博物館大廳也可見為紀念Moritz Grossmann特別設立的頭像。

 

事實上,當Christine Hutter在1996年踏入德國製錶產業時,Moritz Grossmann的故事已被世人遺忘。而她認識了他,並在經歷格拉蘇蒂原創與朗格的磨練後,決定重新打響這個影響德國製錶業深遠的名字。2004年,等待多年的Christine終於獲得了政府核發的名號使用權;2008年,她帶著使用權重返格拉蘇蒂,建立Moritz Grossmann。起初,這個新創品牌的辦公空間只有一張Christine住所裡的餐桌;隔年,餐桌變成了Grossmann原工坊對面的一間辦公室;一年後,他們推出了搭載品牌第一枚自製機芯的第一款腕錶──Benu;2013年,辦公室又變成了一整棟錶廠。

 

格拉蘇蒂鐘錶博物館德國鐘錶史上眾多重要作品,包含Moritz Grossmann於1862年打造的懷錶(左)。作品中的三分之二夾板、擺輪橋板上的手工雕花、以螺絲螺紋微調快慢針的調校系統,皆成為今日Moritz Grossmann機芯(右)設計的靈感來源。

 

無論是在微小、精密的腕錶上,還是有幸實際到格拉蘇蒂、走進Moritz Grossmann的廠房,都是一趟追尋頂尖製錶的旅程。「我認識世界各地的藏家,從20歲到80歲,他們是很不一樣的人,但他們都喜歡高超的工藝──我們所做的一切。」他們所做的一切,包含遵循古法一刀一刀雕鑿而成的錶盤,包含錶盤上耗費數小時打磨、精準掌控溫度與時機燒製成紫棕色的指針,包含橋板上的手工雕花,包含連齒瓣都拋得閃閃發光的細節,包含「用髮絲掣停陀飛輪」的巧思,也包含從製錶大師Moritz Grossmann十九世紀的懷錶設計中獲得啟發、重現在今日腕錶作品裡的靈魂。

 

位於格拉蘇蒂的Moritz Grossmann錶廠,在狹長的地面上建立起獨特的格局。

 

「Moritz Grossmann對格拉蘇蒂做出了許多貢獻,他是德國製錶學校的創辦人,他撰寫了很多著作、將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其他鐘錶工匠。他是一位出色的製錶師,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今日,我們致力將他的故事從歷史帶往未來。」是的,憑著從傳統中創新的巧思,以及無從挑剔的水準。

 

站在Moritz Grossmann錶廠頂樓,俯瞰整個格拉蘇蒂小鎮。

 

繼續探索:
【Moritz Grossmann錶廠探秘】(二):堅持 傳統工藝的價值

【Moritz Grossmann錶廠探秘】(三):陀飛輪 不只是手工技藝

 

更多即時鐘錶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