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跨越兩世紀的錶壇旋風(一):從實用發明到炫技工具

牛頓發現地心引力,寶璣發明了陀飛輪。在鐘錶世界裡,Abraham-Louis Breguet創造的陀飛輪大概就是這麼偉大。這項在法文中被稱作「旋風」(Tourbillon)的發明,自1801年6月26日獲得專利以來,已經過了整整220個年頭。它的魅力,至今仍舊存在,甚至不為一絲實用性,只為這就是證明自己實力的玩具。

 

Abraham-Louis Breguet寶璣大師的陀飛輪設計原圖。這項發明最初於1795年提出,1801年6月26日獲得專利,也因此錶壇將6月26日訂為陀飛輪日。

 

無論搞不搞得懂地心引力跟陀飛輪之間的關係,都要知道,一枚機芯沒有一個零件不重要;但如果只能選一個零件作為整枚機芯的靈魂,那不用說,肯定是游絲。畢竟沒有游絲,擺輪根本無法來回擺動;擺輪無法來回擺動,擒縱就失去了作用;擒縱失去了作用,機芯,也就跟著失去了計算時間的功用。

只是,游絲這麼一條細如頭髮又隨時會受外在環境影響的彈簧,本來就很容易導致誤差了,再加上靜置不動時地心引力不斷朝同一個方向拉扯──就像把橡皮筋掛起來它永遠都會從圓形變成橢圓形一樣──變形的游絲自然不可能維持擺輪規律的動作;尤其身在放置口袋的懷錶,時間,怎可能有辦法精準。

 

陀飛輪發明者──Abraham-Louis Breguet寶璣大師。

 

儘管今日我們無從得知Abraham-Louis Breguet最初內心真正的想法,不過事實如此:這位鐘錶大師在1795年設計出一個將四番車、擒縱輪、擒縱叉、擺輪及游絲等零件框在一起、同時旋轉的裝置──彷彿「旋風」(Tourbillon)。意思是整個擒縱系統每秒鐘的位置都不一樣,游絲依然會被地心引力拉扯,卻不會永遠只有同一個點向下,而是每一個點平均受力,提升懷錶長時間待在口袋裡的精準度。簡單來說,這就是地心引力與陀飛輪的關係。

 

寶璣大師於1809年出售的No. 1176陀飛輪懷錶,現為Breguet收藏。

 

但,坦白說,陀飛輪到了腕錶時代根本沒什麼用。仔細想想,如果把擒縱系統框起來轉動可以消弭地心引力對游絲的影響,那隨時都在擺動的手腕不就是最好的陀飛輪嗎?或者說,整個人體都是能夠提升精準度的陀飛輪。不過別誤會,這不代表與三問、萬年曆並稱「三大複雜功能」的陀飛輪不再厲害,就製作層面來看它,要讓這座一旦上鍊就不停在跑的裝置穩定運作,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做得好就算了,做不好說不定比基礎機芯更糟。重點是與其講求實用,現代的機械腕錶更像是滿足浪漫情懷與穿搭風格的配件,最好,夾帶濃厚的高級感,在袖口象徵身分地位。陀飛輪不管從歷史意義還是工藝價值來看,都具備著特殊的身分地位。即便現在市面上早已出現新台幣20萬的平價陀飛輪,真正透過人手修飾、做到極致的陀飛輪,仍然不失更勝於其他功能的高級感。好比在限速60公里的馬路上開超跑,戴的從來都不是複雜機械結構本身提供的功能,是一種讓懂的人看到之後肅然起敬的實力。

當然,你也可以說這是單純的炫技。

 

延伸閱讀:
跨越兩世紀的錶壇旋風(二):用最少空間呈現最大效果
跨越兩世紀的錶壇旋風(三):炫技沒有極限
跨越兩世紀的錶壇旋風(四):動靜皆宜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