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探索機芯靈魂的奧秘:H. Moser & Cie.錶廠

「生產游絲需要特殊的材質、專門的設備,以及懂得如何操作設備的人才。」H. Moser & Cie. 全球CEO Edouard Meylan表示。如果說機芯是腕錶的心臟,那游絲就是機芯的核心。一枚機芯再複雜、工藝再頂尖,少了游絲就像是少了靈魂,少了生命。眾所皆知,瑞士那麼多機芯廠裡能做游絲的本來就沒幾家,其中H. Moser & Cie. 雖然每年僅生產2,000多只錶,但他們一年製作的游絲卻多達200,000 條。而這個掌握鐘錶機芯最關鍵零件的奧秘,就在瑞士與德國交界處的沙夫豪森──品牌創始人Heinrich Moser的誕生之地。

 

游絲製作過程(一)
將直徑0.6毫米的PE5000鈮鈦合金線裝入機台,透過數枚孔洞極小的金屬環(如圖),讓金屬線在拉長的過程中延展成直徑0.1 毫米的狀態。
游絲製作過程(二)
金屬線每通過一次金屬環就會被拉得更細,從0.6毫米到0.1毫米則需延展十次。
游絲製作過程(三)
延展成0.1毫米的金屬線需先經過機台清洗,去除延展過程中沾上的油。
游絲製作過程(四)
將清洗後的金屬線輾壓成扁平狀(理論上可以是寬0.04毫米、厚0.02毫米的程度,視游絲需求而定)。
游絲製作過程(五)
將扁平狀的金屬線剪成游絲所需長度,並以四條為一組,由工匠穿進工具、捲曲在一起。
游絲製作過程(六)
四條捲在一起的金屬線須經專門的機器在攝氏500至700度之間高溫加熱、定型,定型完成後只需放入盒子輕輕抖動即可分離。而分離的游絲將由工匠放置專屬器具上,剪斷內圈末端因捲曲時造成的彎折部位。
游絲製作過程(七)
製作完成的游絲將一條條通過顯微鏡檢測,確保曲線如同標準設定。

 

微米之間 處處學問
站在河岸遠望時還覺得沒什麼,直到船隻將我整個人往水裡衝似地靠近,我才終於感受到萊茵瀑布(Rheinfall)的精彩。

 

那是歐洲最大的瀑布,位於瑞士北部與德國交界處的古城──沙夫豪森(Schaffhausen)。儘管不是少女峰、策馬特、琉森等瑞士觀光客優先旅行之地,身為一個熱愛鐘錶的人,你肯定知道這裡有的不僅是1045年建城以來的悠久歷史,更有在這段歷史中孕育出的製錶文化。對,利用萊茵河「慕時水壩(Moserdamm)」發電、提供錶廠能量的IWC,以及1864年建立這座水力發電廠的Heinrich Moser。

 

沒有Heinrich Moser,就沒有今日的沙夫豪森。

今日,Heinrich Moser的雕像依舊豎立於沙夫豪森市中心的「慕時花園(Mosergarten)」,在以他為名的「慕時街(Moserstrasse)」上。而經由Meylan家族復興其製錶理念的H. Moser & Cie.,也在萊茵瀑布近處建立著自己的製錶基地。

 

H. Moser & Cie. 自2005年復興以來,已成功研發出16款自製機芯,包含基礎的三針、日期以及計時、陀飛輪、萬年曆、三問報時等高複雜功能。甚至最核心的游絲,也能在品牌位於沙夫豪森的錶廠內製作,一年多達200,000條。

 

「我們想要做一些大家熱愛或討厭的東西,而不是『還好』而已。」H.Moser & Cie. 全球CEO Edouard Meylan在接待錶廠參訪團時這麼說。事實上,無論長得很像Apple Watch的Swiss Alp Watch還是把QR Code做成一整只錶,Edouard帶領的Moser總是有辦法做出引起話題、受人熱愛,同時也有人不怎麼喜歡的錶。這就是他們要的。無須討好所有人,但一定要讓所有喜歡Moser的人,愛得要死!當然,能做到這種程度,Moser創造的不只有話題,那些看似玩笑的話題錶款以及那些相對「正常」的作品背後,其實都蘊含著深度十足的功夫。

 

機芯向來是腕錶的心臟,游絲,則是使機芯順利運作的核心。在Moser錶廠中除了一整套生產游絲的設備,更有調整、檢測游絲的工匠。

 

自製機芯,一種足以讓一家製錶品牌引以為傲的技術。精確來說,Moser自2005年復興以來一共研發了16款自製機芯,這些機芯之中有三針、計時、陀飛輪,也有全世界最簡潔的萬年曆;最重要的是每一枚自製機芯都裝載著由Moser自製的游絲──完成機械結構運作的核心。「我們一年生產200,000條游絲。」Edouard表示。這對一個年產量2,000只錶的品牌來說的確不少。他不能說他們究竟提供了那些品牌多少游絲,但他確實開放參觀錶廠內的游絲生產過程。

 

每一條分離出來的游絲都得經過調整、檢驗,譬如將內圈末端那一小截彎折的部位剪斷。

 

從材質開始,Moser採用一種名為「PE5000」的鈮鈦合金,具備順磁性及矽游絲缺乏的韌性,相較傳統金屬游絲更能擺脫磁場影響。當我們穿越長廊來到生產游絲的小房間,只見兩排機器轟隆隆地運作著。其中一排正在透過數枚孔洞極小的金屬環,將原本直徑0.6毫米的鈮鈦合金線拉長、延展成直徑0.1毫米的狀態;接著這些0.1毫米的金屬線即裝到了另一排機器進行清洗。關鍵是洗淨的金線必須從圓柱狀輾壓成我們在游絲上看見的扁平狀;根據Moser的說法,他們並沒有制定一條游絲應該壓成多扁、多寬的標準規格(理論上可以是僅僅寬0.04毫米、厚0.02毫米的程度),因為這一個數據會依照不同擺輪、機芯的需求調整。但可以確定在Moser的標準中,每一條游絲的公差都得控制在正負0.05微米之間,也就是誤差絕不超過0.1微米(0.00001毫米)。畢竟當誤差到了0.2微米,就很可能導致最終機芯產生五分鐘的變化。

 

與游絲組裝在一起的擺輪也得由工匠確認平衡度,確保運作無誤。

 

這些0.1微米精準的扁平狀金屬絲隨後會被剪成游絲所需的長度,由工匠穿進一個微小的捲曲器,一次四條,旋轉個十幾下後便可將四條金屬絲捲在一起;整個過程不超過一分鐘。難的是如何讓它們定型,也就是將捲好的金屬絲送進機器,讓它們在攝氏500至700度之間高溫加熱的過程;沒有專門的人員操作,任何時間與溫度的變數都可能導致失敗。而人力,總是瑞士製錶最昂貴的成本。

 

確認無誤的游絲、擺輪、擒縱叉、擒縱輪,將與橫跨式擺輪橋板一起組裝成一整套Moser開發的擒縱模組,方便製錶師組裝在機板上。

 

加熱完成的金屬絲其實只需要放在盒子裡輕輕抖幾下,便可分離成四條成型的游絲。但是還沒完,每一條分離出來的游絲還得經過調整、檢驗,譬如將內圈末端那一小截彎折的部位剪斷,或者將外側彎曲、上繞成雙層游絲,甚至更複雜的筒狀游絲,這些全需工匠聚精會神、用穩定度極高的手指完成。而這一切都還不包含製作擺輪、擒縱、零件修飾、機芯組裝、測試、調校⋯⋯等等繁複的工序,以及這些工序所需的學問。

 

遠望可能覺得沒什麼,近距離深入觀察,那些以微米計算的零件與結構卻精彩無比。無論是一整枚從頭到尾自製的機芯,還是單純一條扮演機芯靈魂角色的,游絲。

 

機芯測試階段也可直接調校擺輪上的砝碼,提升精準度。

 

更多H. Moser & Cie.相關報導
更多即時鐘錶訊息